展商动态 » 辛清华:江西聚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体系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数字化转型》2024年第1期刊发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清华署名文章《江西聚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体系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确定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之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西是我们党领导工业化建设的“开山之地”,制造业历史悠久、基础条件较好、创新氛围浓厚。近年来,江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创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和关键路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以生产线数智化改造为重点 , 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抓手,企业、链条、集群一体化推进,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江西数字化转型基础现状分析

在产业发展方面,江西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型工业化推进和制造业强省建设呈现出新气象,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新进展,已经迈入新兴工业大省行列。从工业规模看,2023 年,江西工业增加值达 1.12 万亿元、居全国第 13 位,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保持在 33% 左右、居全国前列。今年 1—8 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6 个百分点,增幅并列全国第 5 位。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从产业结构看,江西拥有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中的 38 个,覆盖 191 个中类、626 个小类。全省有万亿产业 1 个、千亿产业 14 个。今年 1—8 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 2.3%、18.0%、16.4%,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发展态势平稳向好,省内各地数字化发展意愿强烈,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8.2。从整体分布看,全省企业数字化水平阶段分布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型”,处于数字化转型准备阶段未实质开展数字化应用的企业占47.8%,处于数字化转型基础爬坡阶段初步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 33.6%。从发展差异看,大型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应用占比近 80%,在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方面更加成熟和领先,数字化发展水平优于中小型企业;产业链较长、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新兴产业中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比例明显高于传统产业。从效益提升看,企业效益指标提升与转型阶段呈强相关,人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效益指标随转型阶段逐级提升。

在要素保障方面,江西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部署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持续整合服务资源,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从基础设施看,全省 10 个设区市建成千兆城市,千兆城市占比全国第二;建成 5G 基站突破12万个,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达到 27 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4个,居全国第 9 位,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企业超过 1 万家;累计上云企业突破43万家。从服务生态看,中国信通院江西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相继落户,引进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500余家,江西连续多年举办“绽放杯”5G 应用大赛、中国(江西)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等大型活动,为各类交流合作搭建有效平台。

总体而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江西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企业处在打基础、夯基础阶段,信息系统与传统业务环节结合不够紧密;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有待提升,成熟的细分行业解决方案相对缺乏,难以对症解决企业转型所需从而产生价值。

二、江西数字化转型方法路径探索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以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论等方面的设计谋划为指导,也需要从实施操作层面充分匹配供需关系,落地做实应用推广,同样也需要依托各类要素的全面支撑。江西以转型效益为导向,注重提升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整体数字化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政府主导、分类协同、规模推进、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数字化整体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加快扩大企业获得数字化转型实效的覆盖面。

(一)坚持标准引领,全面摸清底数

1. 制定标准体系。江西省在吸纳国家两化融合领域成熟的评价标准基础上,围绕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技术、管理、生产、产品、服务和效益 6 个维度为核心,通过多轮次试点验证迭代完善和国家专家论证,研制了全面客观反映全口径全区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统一标准评价体系,将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十个等级,形成《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指南》(DB36/T 1952—2024)地方标准,以标准凝聚江西数字化转型成果经验,并依据标准进行大规模普及推广。

2. 出具企业精准画像。建设江西省产业数字化线上评价系统,组织数字专员深入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评价,累计上门服务企业 4 万余次,“一企一档”建立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监测报告,帮助企业评估自身数字化发展水平,判断在区域、行业所处位置,识别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明确改进方向。

3. 监测区域关键指标。依据评价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发展指标动态监测,对市(县、区)及开发区数字化发展水平指数和关键指标进行量化测算,依托江西省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实时动态展示地域、行业、园区、不同规模的企业数据,实现分行业、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可视化、动态化管理,全面系统掌握全省发展态势。

(二)强化系统规划,完善机制体系

1. 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坚持书记“挂帅”,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密集调研,召开现场会、座谈会、推进大会,专题部署推进工作,层层压实党政责任,分管副省长将一半以上时间和精力用来抓数字化转型。省级层面建立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推进计划、发展成效等情况,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抓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落实,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县两级立足产业实际,制定目标任务,相继建立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省级联席会议–12 个市级工作专班–100余个县(区)推进小组”的层层落实机制,构建了“省级主导、市级主责、县级主推、企业主体”多级联动的推进体系。

2. 建立政策体系。江西省充分考虑制造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推进的现实基础,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为指导,制定两年攻坚行动计划,出台配套资金支持措施,大幅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并聚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12 条重点产业链分类出台转型行动计划,建立一套完备的顶层设计框架。同时,针对企业、园区和平台(中心),建立并规范数字化转型相关主体的认定机制和管理办法,以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等领域为重点,形成“办法 + 导则 + 指标体系 + 方案”的方法论,分块推动引导各类主体实施数字化转型。

3. 建立监测评价机制。江西实施“挂图作战”,将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围绕工作统筹、推进成效、发展成效、发展水平 4 个方面,细化量化数字化转型政策、项目、应用、示范和融合等实施情况,定期分析发布各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纳入市、县及开发区考评体系,把转型情况与各类考核、奖励评定、资金安排、试点示范挂钩,倒逼约束推动转型。

(三)聚焦协同发力,推进整体提升

 1. 突出标杆示范。以数字化应用成效显著和示范带动性强为双重选拔标准,分行业分类型培育打造生态带动型“数字领航”企业、细分行业型“小灯塔”企业、综合能力型“数智工厂”企业等数字化转型标杆,分梯度梳理选拔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和特色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强化优秀经验推广,支持标杆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围绕细分行业共性需求,开放输出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给中小企业树立身边熟悉的转型样板,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更有信心去借鉴复制,加快形成“比学赶超帮”局面。新余钢铁、双胞胎、金虎等企业独立拆分信息化部门,将自身数字化能力赋能中小企业。

2. 实施链式协同。发布产业大脑建设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开展“产业大脑”建设揭榜挂帅工作,以行业绝大部分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L6级及以上(集成提升阶段、创新领航阶段)为主要指标,按照“成熟一个、批复一个”原则,支持地市政府围绕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与产业链牵头部门联合建设省级“产业大脑”,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企业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引导上下游中小企业接入、使用,切实发挥数据汇聚、决策支撑作用,依托平台应用倒逼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南昌华勤发挥“链主”企业作用,自主开发并带动 70 余家上游供应商接入应用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提升整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

  3. 推进集群转型。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开展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各地聚焦主导产业,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技术、数据、平台等数字化服务供给水平,优选切实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商,探索形成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在产业集群和细分行业复制推广,引导集群企业抱团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平台 + 园区”融合发展,用 3 年时间覆盖全省 60% 产业集群,建成 30 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园区,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南康家具产业园搭建家居智联网,把“五大中心”(木材交易中心、设计创新中心、共享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物流销售中心)数据融合贯通,实现全要素闭环管理、网络化柔性生产。

(四)坚持规模推进,推动精准应用

根据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特点,江西打造了“入企诊断、转型改造、贯标评价”的标准化改造流程,分类建立入企诊断企业、数字化改造企业、标杆打造企业“三个清单”,精准帮扶引导企业科学转型。

1. 强化诊转结合。针对企业“缺思路、缺技术、缺人才”等问题,编制分级分类入企诊断参考手册,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发展阶段、水平等级,以精准滴灌的方式为有意愿开展改造的企业提供普惠性诊断服务,通过“诊断+改造方案”合二为一,帮助企业识别分析发展短板,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个性化解决方案,明确企业转型路径和方向。

2. 实施分类提升。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实施数字化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因企所需、因企施策,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和转型需求分类精准推进,带动中小企业愿改尽改。针对基础条件好(L6 级及以上)的企业,以打造标杆示范为目标,加快推进企业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推动全业务系统贯通融合,并强化典型案例总结输出。针对基础条件一般(L6 级以下)的企业,以快速应用提升为目标,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实施投入少、见效快的微改造项目,有效降低企业转型门槛。同时,根据企业改造完成数量、进度和质量,采取“赛马制”对设区市进行奖补,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质效。

3. 开展科学评估。依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指南》(DB36/T 1952—2024)地方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贯标实施方案,遴选确定专业贯标服务机构和人员,以评促建、以评促转,凡是申报省级财政资金各类奖补和示范标杆的项目,在数字化改造前后必须依据标准进行能力评价,以问效形式搭建数字化转型闭环模式。

(五)健全要素支撑,夯实发展底座

1. 开展体系化服务。构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三级服务体系,在各设区市和重点行业建立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分县区、开发区建设数字化诊所,常态化保持企业身边的数字专员队伍,整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服务商、人才、金融等各方资源,将咨询诊断、改造实施、贯标评价等全口径转型服务能力集中沉淀,实现本地化服务。

2. 进行清单化匹配。瞄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数量、质量和能力,制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遴选指南、“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和产品遴选方案。分行业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围绕 12 条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各个环节,深入剖析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问题、场景需求及发展路径,定期梳理发布 1 表、1 录、1 集、1 图谱(场景需求表、服务商及产品目录、典型案例集、重点行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场景需求与服务商及产品精准匹配图),绘制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图谱和技术产品、数据要素、知识模型、人才技能等清单。积极探索“1+M+N”服务模式,构建由 1 个总牵头、M 个智能硬件服务商和 N 个工业软件服务商共同参与的转型服务生态,多手段引进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加速推动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促进。

3. 强化平台化支撑。建设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平台和场景赋能平台,汇聚行业场景、解决方案、专业服务商等公共服务信息,依托平台对企业实施诊断、改造、贯标全过程进行项目式分析,形成面向全省政府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构建“国家级 – 省级 – 省级培育”梯度培育体系,发布工业互联网产业招引参考手册,以“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用平台”为路径,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产业链数字化功能集成,推进数据汇聚汇通、应用系统融合联动。

 4. 开展规模化培训。重点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工作,组建“政产学研”专家培训组,制定标准化课程教材,考核遴选本地化培训讲师,以每季度一期的频次,在全省 11 个设区市和 100 个县区,采取“政策解读 + 专题授课 + 企业现身说法 + 标杆现场观摩”的方式,对各级工信主管部门干部和规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针对性业务轮训,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提升转型认知、激发转型内生动力。

5. 促进市场化保障。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再贷款政策工具,创新金融服务,推动银企常态化精准沟通对接,研究推出“数转贷”“数智贷”等专属信贷产品,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保险保障等方式,满足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生命周期资金需求,用市场化手段降低企业转型门槛。

三、江西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亮点

一是通过标准指引,开展产业数字化水平“千人入万企”行动,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普查评价。这一普查评价标准经过大规模实践已经日趋成熟,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能熟练说出企业的发展水平、行业定位和短板差距,所有市县均能依据标准明确本地数字化发展情况。

二是通过体系化推进,极大地营造转型氛围,大面积、快节奏、高效率推动企业了解数字化转型的好处,打破企业“不想转”的思想壁垒,破解了“不能转”的认知难题,激发企业内生动力。2024 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宣传培训活动近 600 场,覆盖超 5 万人次,已有 1 万余家企业计划在 2 年内完成数字化改造。

三是通过“中心 – 诊所 – 专员”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结构化集聚了一批专业服务商,为企业提供场景培育、方案孵化、技术验证、后期维护等服务,并对服务商的服务质量、效率进行管控,形成扎根县区的整体服务能力,解决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后顾之忧。

四是通过调动通信运营商力量,结合运营商自身转型需求,依托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能力,发挥其在县区网络触角覆盖广优势,建立运营商牵头总包、专业服务商参与分包的服务模式,由运营商整合服务能力,对项目进行综合把控,打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通过应用引领,试点示范取得突破,江西省获批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业互联网 + 安全生产”“一图四清单”试点省,南昌市、九江市先后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打造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1 个、国家级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4 个,建成国家“数字领航”企业 2 家、国家 5G 工厂 14 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4 家。

四、江西数字化转型工作经验总结

一是数字化转型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统一、科学合理、开放融合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是保障数字化转型实施科学性的重中之重,通过数字化评估,企业可以理清自己数字化现状,明确数字化转型优先级,切实提高转型效率;各级政府可以全面系统分析行业、区域发展现状和需求,合理制定规划方案,精准决策。

二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领导层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深刻、复杂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技术和组织机制协同创新,离不开领导层,尤其是“一把手”的强力推动。企业转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是否重视。推动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宣传引导,提升其数字意识和素养,让企业负责人真正理解、认识、领会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降本增效拓市场效果,成为数字化转型的行家里手,自上而下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

三是数字化转型需要多方协同配合。数字化转型方向在市场,助力在政府,主体在企业,核心在服务,关键在创新,需要政府、企业、服务商、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等多方协同参与。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基础支撑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要明晰定位、分步实施、开放合作;服务商和金融机构要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强化要素集聚,提供全流程的专业服务;高校院所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培训,加快形成多方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治的强大合力。

四是数字化转型需要供需精准匹配。数字化转型中,制造业企业和服务商是共生共荣、互促共进的关系,要围绕企业数字化改造全生命周期,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准确研判典型应用场景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探索“共性技术 + 个性技术”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五、结语

江西省把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坚持系统性谋划、清单式推进、精准化落实,在制定标准评价体系、全面掌握全省企业数字化转型“家底”的基础上,从推进机制、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方面持续发力,围绕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构建从“点”示范、用“线”串联、以“面”拓展的一体化推进体系,完善“入企诊断、改造实施、贯标评价”全流程标准化服务,构建全面、精准、高效的服务、平台、人才、金融等供给体系,引导广大企业科学转型,全面提升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助推产业转型提速增效,为全国各地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参考。


来源:《数字化转型》2024年第1期

返回顶部